让梦想无限延伸——致我的贵州中国梦(第十三期)

作者: 时间:2013-11-28 点击数:

毕业来黔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五年,岁月如白驹过隙,期间认识贵州、理解黔中、体悟安顺,俨然把黔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伴随着这种浓烈感情加深的同时,杏坛的梦想四处蔓延,虽然也曾遭遇阻扰与阵痛,但不断增添新的贵州元素和安顺能量,日趋改写着个人的珍藏和记忆。

多年来,一直把2400多年前孔子和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那次对话牢记于心,尤其对甚至连孔圣人都极为称赞的曾皙的回答极为追慕。“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道出了曾点的梦想。其“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梦想与子路的 “千乘之国”梦想和冉有的“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梦想以及公西华的“如会同,端章甫”的梦想相比,似乎不足相提并论,但从自己第一次读到曾点的“春风沂水”梦想,就为之深深吸引,并默默感动。许多个春秋过去了,依然倾心于最初的“浴沂水,风舞雩,咏而归”的梦想和感动。

于是,入黔以来自己常常尝试将多年前的这种梦想付诸于实践,同时,希冀通过诸多实践把守望多年的“春风沂水”梦想传递给每一名受教的学子,使其有所收获和感动,以期将孔圣人两千年前首肯和称赞的曾点的梦想在黔地传承、蔓延。然而,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相隔那么一点不可能,在践行之初,或是所有求学之子未免乐喜上述梦想,或是杏坛同仁未免认同及推崇此种教育理念,或是仅仅一己主观情愿与美好臆测罢了,开启“春风沂水”的梦想与感动并没有预期那般成功抵达,反而打烙上了某种疲惫与不解。

令人欣慰的是,梦想毕竟迈出了前行的第一步。与此同时,第一次触及并深刻感受到了杏坛黔地元素的力量。1508年,明代大儒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在随后的近三年时间里,王阳明龙场悟道、著书立说、创办书院、授徒讲学,为黔地教育与文明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其《诸生来》诗云:“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村翁或招饮,洞客偕探幽。讲习有其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为谋。”所描绘展示的那样,其实早在16世纪的偏远黔地山野之间,贵州学子亦如同江南学子一般体会到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情趣。

此外,王阳明为黔地学子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教育四条准则:“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感染和感动着当时及后世的诸多黔地学人及学子。至于王阳明学说的重要构成——“知行合一”,更是极大地激励着每一位黔地杏坛人的职业感和责任心,业成为杏坛黔地元素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风风雨雨数载过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个人“春风沂水”的梦想践行之路历经坎坷阵痛,终越来越明晰彰显。曾几何时,面对部分学子的不解、逃离,是那么的无奈;曾几何时,面对某些同仁的质询与否定,是那么的无助;曾几何时,面对放弃、退却的念头滋生,是那么的无所适从,所幸的是梦想毅然前行,穿越过往的时光和岁月,继续增添新的黔地元素和安顺能量。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生前的英雄事迹及“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奉献精神,让梦想久久为之感动;中国工农红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关精神,让梦想充满无比豪情;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概括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让梦想的决心倍加坚定;“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让梦想显示出前行的不懈动力和源泉。进一步增添新的黔地元素和安顺能量,是个人“春风沂水”梦想践行的必经之路和根本载体。惟有不断增添新的元素和能量,梦想方能超越前行。

站在新世纪新的起点,畅想梦想的未来铸就之路。愿自己“浴沂水,风舞雩,咏而归”的梦想冲破困阻,最终顺利抵达,骄傲地犁出属于黔地杏坛人的梦想航线,让“春风沂水”的梦想无限延升,这就是我的贵州中国梦。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