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之我见——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感(第十五期)

作者: 时间:2014-04-29 点击数:

人文学院专职辅导员 伍国桃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且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和重点无疑是“全面”二字。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牢牢确立“全面”思想,要有全面的眼光,一定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忌单兵突进或孤立片面地想问题、办事情、抓改革。国家制度建设或国家制度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加速各类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在中国还要保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长治久安、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以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培养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工程。抓好文化建设是做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和国际化思潮冲击以及传统文化礼教思想的弱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过程具有长期性的影响,贵州学生在政治信仰、文化信仰、道德信仰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迷失甚至缺失。这些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核心的信仰危机,成为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与精神活动,但它本身并不是精神冥思的产物,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在人精神世界的内化,它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性内涵。传统文化的土崩瓦解,主体意识的衰退,以及风险社会给人类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信仰危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原有的道德体系瓦解,现有的道德体系与现实社会生活存在一定的张力,多元文化、多元伦理导致了人们对道德方向感的迷失和价值混乱。在市场经济理性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校重技能、轻道德的教育理念,导致假文凭、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现象的频频发生,大学生道德水平普遍不高。

文化是价值系统的基础,决定着人们信仰的起点和纬度。当将这一宏观文化背景投射到青年学生信仰生活的主题层面时,我们便发现各种文化系统内部文化因子和彼此之间的冲突会造成青年学生信仰的迷失。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追根溯源还是文化问题,文化的缺失是学校的最大缺失。只有从文化的高度去关注、审视和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对教育有一个更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第一,加强传统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丰富的传统文化结晶,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端正学生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比如,学习的功利化,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又如,课余时间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不能较好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再比如,过分的崇洋。近年,高校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当个体从一种文化跨越到另一种文化时,个体可能会弃掉原有的文化去适应新的文化,也有可能不抛弃旧有文化同时掌握新文化,也就是说,他可以保留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同时获得对新文化的认同。

少数民族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大都面临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的共同问题。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异文化环境后,少数民族学生不得不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考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需要辩证和纵向地看待本民族的社会现状,对于来自相对落后的家乡和民族的同学,要意识到与以前相比的发展和进步,以提高其对民族社会状况改观的信心,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四,加深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红色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丰富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为信仰的文化。它扎根、生长于中华大地五千年文化沃土中,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了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红色文化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信仰时过于强调政治性,使人格尚未健全、具有强烈叛逆心理的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了冷漠心理,使红色未必会固有的价值判断、塑造人格的功能大打折扣。另外,随着红色文化自身的裂变,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与红色文化背道而驰的精神副产品,一定程度上使青年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疑虑,使他们对红色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

面向新的世纪,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关系到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高校文化建设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模式,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