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 时间:2019-11-01 点击数: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较为完善,构建了“奖、贷、助、勤、减、免、补”等多渠道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资助政策的实行,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与关爱,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资助”和“育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既要在经济上资助,更要在思想上育人,缺乏育人的资助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1]。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资助育人的重要内涵

高校“资助育人”是指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相结合,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使资助的过程也成为受助者成长和发展的过程[2]。资助育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和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单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较为简单,缺乏科学精准的认定办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助工作人员往往只是通过学生提交的贫困证明材料进行认定。对于部分特殊学生的认定工作较为容易,如:农村建档立卡户学生、孤儿、残疾学生、烈士子女、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等。但是对于非以上特殊人群学生,困难认定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如果部分学生诚信缺失,对所提交的材料弄虚作假,容易造成认定工作的偏差,严重影响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此外,困难认定一般经学生个人申请后,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然而某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班级民主评议。例如:一些平时较少与同学交流的学生,在民主评议时可能得到的分数会比较低,从而造成认定的“不精准”。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可能会产生自卑、敏感等心理,从而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大学生活,害怕参与集体活动,消极面对大学生活,学习不理想等不良后果。加之目前网络不良贷款的泛滥,极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于自尊心或攀比心,可能轻易陷入不良网贷的陷阱,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但目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爱有待加强。

3、资助育人活动开展的局限性。高校的资助工作不仅要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要切实把育人工作放在第一位,坚持育人为导向。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以物质资助为主,精神资助的开展力度不够且形式较为单一。同时,参与育人活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应对策略

1、实行多渠道相结合的困难认定方法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既要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不能让学生公开“比穷”。精准认定是资助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单一的认定方式容易导致认定的不准确。因此,在困难认定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对学生做出评判。除了学生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还可以结合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地区发展差异,综合运用个别谈话、系统比对、数据分析、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有效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2、采取不同的育人手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助育人工作以育人为导向,注重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大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育人手段。对于大一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对其进行物质资助以外,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关爱,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点在于对其进行学业帮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奋发图强。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四毕业生,重点在于对其进行就业帮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实训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

3、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激励

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品质,做到诚信学习、诚信考试、诚信待人。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困难认定工作的有效开展,减少“弄虚作假”现象;有利于资助的公平公正,让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

加强感恩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外,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支教活动等,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

开展励志成才教育,通过先进励志典范,鼓励学生自立自强,引导和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受助”转向“自助”。他人的资助只能暂时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学生在校顺利完成学业。如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的帮助,学习上不知进取,不懂得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不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资助的意义就无法真正的实现。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时候,通过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等形式自立自强,形成长效的自我帮助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学生能否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全面成长成才。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身家庭情况比较敏感,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状况,因而会刻意隐瞒,导致老师和同学不了解情况,从而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融入群体的愿望,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但由于自卑心理,可能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关系中遇到很过困难。由于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方式、消费情况存在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可能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进而对自己的现状产生不满和愤恨的情绪。负面的情绪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能出现焦躁的情绪。他们希望摆脱贫困,想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费。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工作机会不多,可能在找兼职时四处碰壁,从而产生焦躁的情绪。

鉴于此,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正确看待问题,树立自信心。必要时还可以联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介入,实行心理干预。此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关爱。

5、开展丰富多彩的资助育人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诚信知识讲座、诚信舞台剧、志愿服务活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展板宣传、爱心互助、自强之心等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全面提升自己。

6、提高资助人员的育人水平

资助工作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挑战,因此,资助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同时,在资助工作中,资助人员必须做到公正公平,有责任心、有爱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要以育人为导向,抓好育人工作。资助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育人水平,落实资助政策,把握工作方法,探索科学的工作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服务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外语学院 陆玉梅)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