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 时间:2019-11-01 点击数: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到2017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得各地各高校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晋升等环节作了许多好的探索。

当下社会,学生在变,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走进学生当中,什么样的辅导员最受学生欢迎?时代在变,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才能深入人心?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是什么支撑他们坚守在学生工作一线?在琐碎、繁杂的工作压力下,辅导员队伍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

带着以上这一连串的问题,同样的身为辅导员的我也很好奇我的同仁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工作的?在几个月的随机采访中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资料查询等方式与我校一线辅导员朝夕相处、倾心交谈,了解到他们爱心育人的辛劳、坚守岗位的执著和不断成长的喜忧。

辅导员是干什么的?曾经网上有个段子:

学生被打,保卫处问:你辅导员是谁?

学生盖章找错部门,领导问:你辅导员是谁?

学生家长咨询报到证事情,领导问:他辅导员是谁?

学生借书没还,领导说:让他们辅导员去负责!

学生不上课?找辅导员!

学生出什么状况?找辅导员!

学生校外住宿?找辅导员!

学生宿舍有问题?找辅导员!

学生寝室矛盾?找辅导员!

学生心理困惑?找辅导员!

学生跳墙外出?找辅导员!

学生宿舍违章电器?找辅导员!

学生不交学费?找辅导员!

学生不去上课?找辅导员!

学生上课与老师冲撞?找辅导员!

学生成绩有问题?找辅导员!

学生实习实践?找辅导员!

学生社团指导?找辅导员!

学生评优评先?找辅导员!

学生党员发展?找辅导员!

学生就业指导?找辅导员!

学生收退教材费?找辅导员!

学生领书退书?找辅导员!

学生贫困资助?找辅导员!

学生考试不及格?找辅导员!

学生看病报销?找辅导员!

学生宿舍电路违章?找辅导员

学生网上密码忘了?找辅导员!

学生家长找不到学生了?找辅导员!

学生宿舍消防玻璃坏了?找辅导员!

学生宿舍墙被弄脏了?找辅导员……

从这一连串的一问一答中,你也看到了,辅导员几乎就是万能的;小到调解宿舍纠纷,大到学生就业引导,辅导员们看似琐碎的忙碌,其意义非凡。他们是工作在学生一线的“排头兵”,有什么困难,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师长”,遮风挡雨,无所不能;他们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在我们安顺学院,辅导员队伍比较特殊,身处专职辅导员队伍,还有一大部分是兼职辅导员;除了承担辅导员工作,我们同时也承担课程、兼班主任等,业务上的要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卷子等一样都没落下。

采访调查中我深深感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一项长远工程。本报告结合这一段时间的调研情况,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

辅导员队伍如何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是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这支渐趋年轻化的队伍中,职业定位如何明确、思想教育的有效引导怎样实现、专业化队伍如何打造以及发展平台如何搭建,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定位:如何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被采访的辅导员老师几乎都异口同声的说道“几乎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忙。”

这样的状态几乎每天都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上演。辅导员究竟是什么?“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这样表述辅导员的基本定位。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辅导员大多承担着行政、党务等繁杂工作。“工作无边界”“学校什么会都有辅导员来开”“什么事都找辅导员”,是我们听到最多、也是最深切的感受。我校辅导员一部分还承担着教学工作。

鸡毛蒜皮的琐事中,究竟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定位成为困扰不少辅导员的问题。困则思变。“自我解放”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和辅导员应对职业定位模糊的积极行动。

如何有效地开展工作,又不耽误事情,科学的时间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分配合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导员工作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块,必然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建议各位辅导员可以学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工作日程本已经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必备法宝。

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将为辅导员减不少“负”。我们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在高年级中公开招聘思想端正、积极上进的师兄师姐,聘期三年,成为得力的小助手,我们教科院还实行了“班级核心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力量,直接向辅导员负责。

化解本职工作之外的压力,也成为不少辅导员眼中明晰职业定位的必要之举。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本应直接对口学生的工作因传达、管理方便等原因统统指向辅导员,“找你辅导员”成为不少部门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整体上的人事制度改革,能否将辅导员从繁冗事务中“解放”出来?

二、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引领?

在学校学工部组织的辅导员会议上大家交流发言,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比较困扰的问题:“辅导员究竟是应该站在学生前面摇旗呐喊,还是跟在他们后面转?”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太多、思维活跃,如何让先进的思想进学生脑、入学生心确实很伤脑筋,有时候面对学生的追问,自己也会答不上来。“大道理谁都懂,可讲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

“有时我们千辛万苦做的工作经常被某些老师的负面情绪一笔勾销。”

在明确的职业定位下,思想引领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新的育人环境下,如何把握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如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何让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更广、实效性更强也成为值得琢磨探索的难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面对工作困惑,不少高校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全员全过程育人模式的探索、对学生特点的分析研究等方面入手,趟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的新路子。

作为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前沿的工作者,学习已经成为辅导员实现有效思想引领必备的重要素质。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每个辅导员都希望有出去参加培训的需求,多一些盒兄弟院校交流的机会,了解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焦点问题。

和学生知己知彼,方能行之有效。对90后、00后学生特点的分析研究也为辅导员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参照。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说到,教育部已经连续20年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同时,还全面加强辅导员工作网络平台和校园网站建设,组织开展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优秀博文评选活动等,鼓励支持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学校领导、学院领导重视,辅导员队伍不断地在成长壮大,但大家还是觉得工作压力有可能来源于自身素质达不到工作要求,

在这个队伍中,都或多或少地都有过面对工作力不从心的经历,渴望得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机会,期望得到职业指导……来自一线辅导员的声音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仍存在“专职不专”的状况,也催促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脚步。调研发现,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打造既离不开宏观的理论视角培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际工作训练。

打造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离不开专业的培养培训。从先进理论到重大政策,从谈话技巧到人力管理,辅导员们理论联系实践,肚子里有货了,工作也容易开展了。

辅导员工作不是一个个体能做好的,关键还有团队建设,这也是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在“打造服务型精英团队”的目标导向下,安顺学院辅导员队伍不定期开展团体培训、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工作研讨以及个人问题剖析等,

北京工业大学则在辅导员科研工作中引入了团队建设模式,根据研究方向组成学术团队开展科研活动的模式,逐渐向“大师+团队”模式的目标努力,培养“专家型”和“名师型”辅导员。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的辅导员于海亮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岗位。而他身边的同事里,不少人已经通过岗位流转成为了学校党政机关的中坚力量。北京师范大学的专职辅导员隋璐璐则告诉记者,北师大专职辅导员职称评审2004年开始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单列,迄今已有7人获评正高职称,15人获评副高职称,50余人获评中级职称,近20名专职辅导员被提拔为处级干部或副处级干部。在于海亮和隋璐璐眼里,他们都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受益者。

在我们学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高校处于领导、专职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夹心层”,这种“校园夹心层”的尴尬境地也直接影响到了辅导员工作的心态和工作水平的发挥。

尽管国家作出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双线晋升’”的明文规定,一些高校还是在“国法”之下出台了自己的“家规”,将辅导员人为地归属于某一线,尽管也作出了“可以转岗”的补充规定,但条件却十分严苛。管理制度的碎片化、身份地位的尴尬让辅导员群体的幸福指数并不那么乐观。

数年前,一项针对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这份工作很重要,但3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或很低。缺乏身份认同感成为阻碍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

人心不稳,保障为先。解决出路问题、搭建发展平台也成为稳定辅导员工作情绪的基本保证,更是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安顺学院针对辅导员队伍,实行了一项惠民政策,若是无行政级别的辅导员,坐班一轮是三年,第二轮坐班津贴就兑现副科级标准,第三轮就兑现正科级标准,依次递增。有效地缓解了辅导员流动性大的现象。

但因为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标准、职称评定的学科支持,我校辅导员队伍很难评上高级职称。此外,职业化发展后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流动过快的趋势,“辅导员”成为了某些人职业发展的跳板和某些部门的“人才蓄水池”,辅导员随时随地都面临着转岗、轮换的可能,而轮岗、抽调走的又是辅导员队伍的骨干力量,长久以往,不仅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人员稳定,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综上,仍然存在辅导员晋升通道狭窄的现象、辅导员职称发展瓶颈依然存在。

编后:

一、顶层设计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是方向。针对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存在的部门化、碎片化等问题,建议顶层部门应多沟通协调,兼顾多重问题,不能各自为政,更不能彼此矛盾。同时,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支撑学科的顶层设计,逐渐构建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学科研究体系。

二、制度改革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改革是保障。高校应对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明确界定,积极推进扁平化的工作模式,使各职能部门直接面对学生开展业务工作,将辅导员从繁忙的“非本职”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摆脱“保姆式管理”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人生导师型”的成长路径。

三、社会学习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社会学习是方法。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教化职责,辅导员自身的社会化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应积极推动辅导员的社会化建设,组织辅导员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等交流学习,增强社会化认知,与时俱进,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更符合社会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的影响。

四、专业学习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学习是润滑剂。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亦师亦友,沟通交流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可集中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的培训,循序渐进,掌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效准确地切中学生的心思,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教育学院 郭雯)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