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作者: 时间:2017-12-22 点击数:

高校,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座象牙塔,在该期间学生的所学、所获、所悟对其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集体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集体,每一位班级成员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不尽相同的成长环境,父母的期盼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一切又对高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安顺学院为例,就目前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本文将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现状

1、行政班人数过多,管理不全面

纵观学院班级情况,划分行政班级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专业,如一个专业一个班,然而热门专业通常报到人数在60人以上,冷门专业的报到人数也在40人以上。班级人数过多往往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因班级人数多而无法全面关心与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及心理动态,同班同学之间也会因班级人数多而出现同窗四年彼此不认识的尴尬情况。

2、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特点、发展情况等的了解,主要途径为大一进校时的入学教育,但因入学教育的开展形式系统性不强,主要安排在学生军训的时间间歇,如中午、晚上等,教育的效果也就无法保证,这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与认可程度较差,专业生涯目标规划不明确。高校“教学”与“管理”是无法割裂的,教学效果上的欠缺也将会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不小的麻烦。对部分旷课违纪的高年级同学,经谈心谈话发现,他们很多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专业认可性较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于是浑浑噩噩的抱着“混大学”的想法度日,这势必也会对整个班级优良的班风学风带来冲击,甚至有班级出现一个班级体多名同学厌学和违纪的情况。

3、部分评优评先程序不健全

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一般还是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管理体系组成[1]。奖助学金、优秀称号等的评选通常会根据省、市、校三个级别下发相应文件来开展工作,文件的末端接收单位通常为二级学院,由负责的辅导员老师将名额指标、条件等再通知到班主任老师。对一些评选程序不够健全和完整的文件,班主任老师的评选的自由性就比较大,老师“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评选,仍存在没有文件实施细则保护、学生不服评选结果等情况出现;甚至会存在部分老师因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盲目或草率决定评选结果,或个人原因偏袒少数同学等,从而对建立班级威信不利,对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造成困难。

4、班级管理的责任、任务分工不明确

高校班级管理不同于初高中班级,因为多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在初高中阶段,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在班主任老师身上,通常班主任老师会担负班级的一门课程,与学生有较长时间的学习、交流机会,更容易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向以及学习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效果。然而,对于部分改革转型不够彻底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班级管理仍沿用着初高中的管理模式,班主任老师担负主体责任,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形同虚设。众所周知,高校的教师术业有专攻,往往只担任着班级的某一门课程,甚至根据课程安排与调整,有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四年都不承担自己班级的课程,从而导致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减少,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这种局面,既不利于高校班级管理高效化、科学化,应国家教育部要求开设的辅导员岗位,辅导员老师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作用。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

1、行政“小班”制,实现有效监管

针对班级人数过多,管理不全面的问题,我们可不完全依据学生专业来划分行政班级。专业仅作为一个行政班级划分的参考,对一些接近60人的大专业,可按每班不超过30人的行政班来划分,这样既能保证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还能使同专业的两个行政班形成有效竞争,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相互促进,增强班级集体意识的同时还能使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及时有效的关注到少数个别问题学生。

2、注重低年级阶段的专业思想教育

航船的行驶须在起锚时就明确航向,学生的教育同样如此。对于部分同学因专业认可性较低,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而“混大学”等现象,给我们提了个醒,应该切实不断地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其在可塑性较强的低年级阶段。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初入高校,思想还较为单纯,受多年高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习积极性还处于较高的状态,同时该阶段的学生普遍都容易感觉的到迷茫,因为找不到学习目标。因此,作为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引导他们尽早思考与想明白“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我该学习什么”“经过大学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三个问题,树立起学习目标或短期目标,甚至人生奋斗目标。于高校班级管理而言,加强低年级同学的专业思想教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低年级阶段班主任、辅导员多花点心思帮助学生建立起目标后,学生后期的学习与工作自觉性增强,也能在高年级时有效减轻老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

3、评优评先注重“公平、民主”

对部分评优评先工作程序不健全的文件,给予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一定的自由决策性,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必须始终秉持着“公平、民主”的原则,在文件允许的范围内以行之有效的评选办法来开展工作,以德服人,以理服人,让老师威信在评优评先活动不受损。此外,二级学院或学校也应建立于健全申诉、仲裁组织,对于一些有异议、有争议的评选结果进行仲裁,对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威信进行保护,或为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提供途径。一个公平、公正的班级氛围也会对高校班级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4、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改革与转型任重道远。管理现状下,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角色较为模糊,更多的像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种局面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直接接触机会较少,何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极为不利。因此,我认为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辅导员为责任主体,学业、专业思想教育方面以班主任为责任主体;明确两者的分工协作范围,实现辅导员与班主任相互协调、配合的行之有效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

高校班级,作为高校管理的基层单元,其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型的开发与开发对提高高校管理效果,切实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从中学有所获,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等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化学化工学院 杜艺)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