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之二(摘录)

作者: 时间:2009-12-06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09-12-06  浏览量:435  【字体:

一、关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背景下提出来,正如小平同志所讲的,“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温家宝总理多次讲到,“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确实是百年大计。教育是决定今后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事情”,“只有一流的教育,我们国家才有一流的实力,才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家”,“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振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国家的兴亡和发展,最终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在于人才”。这些重要论述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后发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成功赶超的一条必由之路,坚持教育立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国家意志、国家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紧迫地要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必须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优先发展。

总之,教育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就能赢得社会对教育更大的支持;努力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能更好地实现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二、关于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核心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这是一条贯穿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开放和各项教育工作的主线。用我们基层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国家发展的要求、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统一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实施素质教育进入到了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三个重要文件,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深切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涉及全社会、深入到教育内核的深刻变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复杂的、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当前,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仍有待落实;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仍有待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仍有待进一步形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是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关键内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教育问题。如何把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我提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研究和讨论。一是如何落实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基本要求。二是如何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如何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带动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

 

三、关于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依靠广大教师办好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教育事业的核心资源。教育质量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中央领导同志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我国不仅需要有大批的科学家也需要有大批的教育家,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学生永久铭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刘延东同志提出,要“用更大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华的体制机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环境”。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就要始终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在教育、管理和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二是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统筹好教师队伍建设与基本条件建设,辩证地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大楼与大师的关系,始终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命题。人与物、教师与条件、硬件与软件构成了教育发展的两个要素,在任何时候,这两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相互促进的。新中国建立五十九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正确处理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推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基本条件建设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继续加强基本条件建设,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上好学”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教师队伍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凸显。

我们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可以说,决定因素在于教师。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在这里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是如何吸引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来当教师。二是如何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新的水平。三是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和高校领导干部队伍。

 

四、关于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温家宝总理指出,“在教育上体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国家的政策”。刘延东同志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需求更加多样,迫切需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顺应人民的新期盼”。可以说,中央对教育公平有很高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有着很高的期望,促进教育公平,这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要从三个方面落实这个要求:一是极大地增强对促进教育公平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坚持以教育发展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三是要把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坚持一手抓战线,一手抓机关。教育部机关的同志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提高领导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更加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标准,更加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检验我们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努力使教育部机关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机关,每一位公务员成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关于统筹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

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规模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教育普及、扩大教育机会,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规模的发展也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重要前提。质量、结构、效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特征和水平。没有质量的发展,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同样,教育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这样的发展只可能是低效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教育发展,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内在统一的发展。但这种统一、依存的关系决不意味着四个方面齐步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把握不同阶段教育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以一个方面的重点突破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在我们国家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历史阶段,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总人口中80%以上都是文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文盲,并为刚刚开始的工业化培养专门人才。经过新中国五十九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教育规模的发展使我们国家的民族面貌、人才实力,有了质的变化。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规模发展的同时,我们形成了重视基础知识的传统,提高了教育质量,优化了教育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中国教育已经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现在,我们正处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就是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从义务教育阶段来看,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之后的任务,就要全面提高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从职业教育来看,要巩固大发展的成果,关键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水平。从高等教育来看,从2006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党的十七大,都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完成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核心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对此,我们要有三点基本认识: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第二,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第三,提高教育质量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六、关于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系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总目标,提出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具体要求,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明确了方向。

要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一方面,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有一个新发展。目前,我们已拥有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包括职前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包括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等等,这些教育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使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和比例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处理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大体相当、协调发展。

十六大以来,我们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形成了“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布局。通过五年多的努力,我们在全国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5、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连续两年每年扩大招生100万人,2007年再扩大招生50万人,当年招生规模超过800万人,实现了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适当控制了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进一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按照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统筹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一,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要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开始向普及化阶段迈进。同时,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第二,要牢牢抓住关系教育发展全局的几个关键领域。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继续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提高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第三,要坚持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方向,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方面又好又快发展。

 

七、关于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八、关于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和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解决以下重点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二是适应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教育发展规划。三是发挥各地优势,促进东中西部教育的区域联动。今后,要进一步拓宽办学视野,打破封闭办学、各自为政的局面,促进东中西部在招生、就业、培训、对口支援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

 

九、关于统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

统筹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要进一步聚焦三个方面:一要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二要聚焦学科建设。三要聚焦产学研结合、经济科技教育结合、校区园区社区结合。

 

十、关于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教育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对这三十年的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第一,教育改革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二,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第三,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过去的发展靠改革开放,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面临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开拓发展的新局面,必须高举改革的旗帜不动摇。

过去30年,我们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对外开放道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特点,一是开放得早,出国留学领我国对外开放风气之先。二是开放范围广,呈现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校际合作、学术交流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发展的格局。三是不断向高层次、制度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公派出国人员层次,推动了强强合作、强校合作,建立了国家间教育磋商机制,加强了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四是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与33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举办了中外校长论坛,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品牌,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成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也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教育的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环境来保障。高度重视教育稳定特别是高等学校的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一项特殊重要的任务。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力加强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体制障碍和关系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维护教育安全、稳定的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对外交流增加、互联网普及、校园安全形势复杂化等新问题。经过战线同志们的艰苦努力,教育系统长期保持了稳定局面,保证了教育改革、发展、开放的良好环境,为全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中央和全社会的充分肯定。稳定压倒一切。今后我们要对维护稳定继续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和麻痹大意。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人心稳是真正的稳定,要通过教育的改革发展,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为维护稳定打好基础。

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稳定保障改革发展,改革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稳定。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要迎接新挑战,完成新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当前,要着力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起草好、制定好教育的中长期规划纲要,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二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效充分体现到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上。

 

教育事业千头万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还有很多。但有一条是带有根本性的: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证,是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中体现。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教育战线的同志们特别是教育部机关的同志们,要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忠实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加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要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执政为民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促进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使教育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全体党员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执行者、自觉实践者和积极促进者,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同志们,我们要紧紧抓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个重大机遇,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起草好规划纲要,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努力奋斗。

 

(来源:教育部 作者:周济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