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也是屈辱史,每每思及,不能不生发出剜心之痛。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青少年读懂历史、熟知历史,就能激发出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使命感。
为了深切缅怀82年前惨遭日军屠戮的30万遇难同胞,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珍视,15家网络媒体平台日前共同推出以“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为主题的大型网络在线公祭活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14年2月27日,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无论设立国家公祭日,还是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都彰显了国家的价值立场,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两大关键词。一个是缅怀,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另一个是宣示,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庄严表达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都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在国耻教育中让青少年牢记历史血泪。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国城乡战火连绵、硝烟四起,中国人民生灵涂炭、苦难深重,中国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也是屈辱史,每每思及,不能不生发出剜心之痛。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青少年读懂历史、熟知历史,就能激发出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使命感。
在国耻教育中让青少年更加热爱国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共御外敌。最终,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直至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更好地建设这个国家。
在国耻教育中激发出青少年珍念和平之情。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绝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让青少年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汲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从小让他们呵护和平、捍卫和平,就能在爱国中增加和平的力量。
在国耻教育中激发出青少年的强烈报国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是青少年的必修课,国家公祭日是讲授爱国课的重要节点。爱国不是说说而已,更要体现在行动中。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树报国之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习得强大本领,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谱写华章。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中写道,“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当前,实现民族复兴已是举国上下最鲜亮的价值共识。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已是各地各部门的行动自觉。把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有机结合起来,就能为民族复兴注入更磅礴的力量。(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