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习惯 实现梦想

作者: 时间:2009-03-04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09-03-04  浏览量:464  【字体: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培养的良好习惯,对新世纪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比如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等,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很多活动构成。在活动的过程中,你们总是要去“做”、去“动”。既然要活动,就需要很多技能性的、习惯性的行为。所以说,习惯和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有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是,现实中许多同学不太注意自己的习惯,总觉得这是件小事情。他们可能更看重自己是否有理想,是否学习成绩好、有竞争能力,是否人际关系好,是否适应环境等等。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必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什么是行为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指同学们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克服无知、粗野、愚昧的教育;是使同学们养成文明习惯的教育;是关系人一生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

(一)衣着得体 仪表端庄

1、着装要符合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身份,整洁大方。共青团员依照规定佩戴团徽。衣着大方,不穿奇装异服。

2、头发干净整齐,不烫发染发。女同学不化妆,不佩戴首饰。

(二)言行举止 品德修养

1、升国旗奏国歌时,面对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时要立正站好,目视前方,神态庄重,音调准确,声音洪亮。

2、参加集队、集会做到快、静、齐,大会发言先致礼,发言结束道谢;观看演出和比赛时,做文明观众,遵守会场秩序,不吹口哨,不喝倒彩,不鼓倒掌。

3、诚实守信,说真话、讲信用。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4、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名誉的事。对来宾要以礼相待,热情问好。

5、同学之间,要真诚相处、理解宽容,正常交往、不闹纠纷、不叫绰号。给人提意见时,态度要诚恳。发生矛盾时,不莽撞冲动,多做自我批评,多换位思考。

6、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分手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谢时回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说“谢谢”。不讲粗话、脏话。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对师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7、坐正立直,行走稳健。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不摇肩晃臀,不多人勾肩搭背行走;在街道上靠右行走。

8、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宾客来访,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您好!”“欢迎您来!”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至门外。

9、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乘车时,主动购票,不抢座位,主动为老弱病残者让座。取饭、打水、上卡、购物自觉排队。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0、养成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捡到东西要交公。未经许可不动用他人的钱财物品。不私拆他人信件,不翻阅他人日记,进入他人房间要先敲门。

11、孝敬父母,体贴长辈。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经常向父母汇报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尊重父母劳动,勤俭节约,不攀比,不乱花钱。

12、尊敬师长。遇见老师要主动问好,进入领导、教师办公室时,先报告或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师长进学生宿舍时,学生应起立以示欢迎。

13、尊重他人的人格,谦虚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女性,关爱残疾人。

14、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爱护公物是关心集体的表现,我们要把它落实在行动上。劳动中不把工具当作玩具玩,不乱摆乱放,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不摘花折枝,不损坏花草树木。开关门窗轻重有度,离开教室关好门窗、水电。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三)强身健体 讲究卫生

1、生活有规律,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我们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既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也能保证我们课堂学习的充沛精力,必须养成按时就寝、不睡懒觉的良好习惯。

2、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需刷牙,常洗头、洗澡,勤换衣、被。

3、爱护校园环境,讲究集体卫生。清洁美丽的校园,会让我们心情舒畅,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爱护校园环境。不乱丢乱扔、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发现垃圾主动捡拾。课堂上的废弃纸张要放入课桌内的垃圾袋里,课后放入垃圾桶。

4、不乱放乱摆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做到整齐有序。

5、不抽烟不喝酒。喝酒抽烟对身体有害,特别是正处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更要远离烟酒。

6、讲究科学饮食,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三无”食品,少吃零食。

7、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我的身体素质。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