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助力强国之路

作者: 时间:2024-02-29 点击数: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发挥应尽力量。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并强调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中发挥应尽力量。

把握三大属性服务强国建设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书写好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要牢牢把握这三大属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强国建设。

坚定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彰显其政治属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始终没有偏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路径探索轨道。当前,如何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如何规划强国建设中劳动教育的主攻方向和全面布局、如何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效组成等,一系列重大命题,愈发凸显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彰显出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

加强劳动教育“三大体系”研究深化其战略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既是劳动教育的时代课题,也是劳动教育理论深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中国自主劳动教育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历史坐标,参照系不同,劳动教育的论域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面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宏大战略转向,劳动教育“三大体系”研究具备提升劳动教育知识生产能力、坚定劳动教育学科信念、促进劳动教育话语更新等重要意义。新时代要加强劳动教育“三大体系”研究,深化其战略属性。

培育新质生产力丰富其民生属性。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角度来理解,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所以,新质劳动者也就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新质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创造价值的根本能力。所以,数字时代的新质劳动者区别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能型劳动者,他们在适应和利用新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自觉进行知识快速迭代的新型劳动者。据此,培育新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蓄力储能,回应生产力要素新的组合方式,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实了服务强国建设的民生属性。

剖析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内涵

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需要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

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旨归的意义整合,诠释着劳动教育之于强国建设的服务高度。强国建设中对劳动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回归到劳动对人类的全面塑造及其整体意义上,人人要劳动,劳动为人人。“互惠”是劳动的基本底色,通过劳动教育而实现的教育改革红利,会在各学段、各学科、各领域、各行业和各主体间因过程“互惠”而实现结果“普惠”。中国式现代化的扎实稳健依靠劳动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进行全面的思想启迪和行动指引。

强调以有效社会参与为根本的公共人格培育,体现着劳动教育之于强国建设的服务深度。当前,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提出了迫切要求,遵循行动和反思交替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劳动教育成为个体实现有效社会参与的重要介质:一方面是参与自我成长,关于个体生命的严肃认知,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另一方面是参与国家发展,关于群体利益的共同维护,需要在对公共生活秩序的打造和深耕中实现。从根本上看,这也是在直面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劳动教育如何进入并塑造公共生活,二是公共生活如何进入并规定劳动教育。

助推以共同富裕为愿景的版图构筑,彰显了劳动教育之于强国建设的服务广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实现强国建设远景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最直接最广泛的体现就在于以劳动促进共同富裕。为什么劳动教育不可替代且值得期待?原因就在于劳动教育作为介质,最大程度地激活和呈现了个体对自我、对集体的感知、想象和认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共同劳动和共同创造,是共建共创中的心怀美好和同向奔赴。

拓宽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视野

新时代,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凸显出新的风采、新的特质。

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阐释了其服务强国建设的行动主线。劳动教育指向个体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达群体利益;指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储备力量。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通过劳动、为了劳动,劳动教育赋予个体生命底色,逐步将劳动融入整个社会新的生活范式。

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的广阔空间。“高质量”的时代命题,对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引领和规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统筹到一个章节,并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分之后,这是“高质量”目标导向下的创新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引领。强国建设中的劳动教育也必然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劳动教育是促进共同富裕、奠基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

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同样强调精神层面的获得,强调“社会人”的意义和价值,即在劳动中体现出“自然存在”的意义,以积极正向的公共行为为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更美好贡献新力量并诠释新意义。高质量劳动教育的目标设定是超“我”的,以劳动不断改造“小我”、超越自我,追求全面发展,笃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是利“我”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感知劳动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未来的特殊意义,感知个人奋斗在实现强国梦想中的重要意义。高质量劳动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出新的生态和格局。

劳动教育服务强国建设的关系维度。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存在并非抽象的,身份、民族、性别、国家、语言和价值等印记构成个体自我塑造的基础,时代精神、国家战略、社会发展等构成个体奋斗的时代背景。从关系角度解读劳动教育,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积极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些问题会成为思考诸多基本关系的重要起点。劳动教育通过激发劳动者的身份觉醒,使个体更加充分地理解劳动的伟大和光荣,理解劳动在提升弱势人群社会适应力、改变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为服务强国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树立更崇高的使命。(来源: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