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青春力量

作者: 时间:2024-03-14 点击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同时充分发挥青年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文化创新创造的交融互促、双向赋能,既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历史赋予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重大任务。

中国青年始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锋力量。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一代代有志青年在创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书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近代以来,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遇到文明难以赓续的深重危机,推动中华传统文明转型并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文明形态,让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关头,青年一代最先觉醒,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最早在追求真理中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反对旧思想旧文化、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正是以“新青年”命名的杂志最早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青年,正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中华民族推进文明转型并构建现代文明的过程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人精神上从被动转向主动,不仅代表了中国新的政治力量,也指明了中国新的文化前进方向,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前途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全面参与了中华民族文明转型和现代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时代新人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文明基因,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大公约数”,也成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思想基石。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既有一般规律,又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资源。二战以来,部分西方先发国家凭借强大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构出一套基于自身“结果”的现代化理论,将其作为所谓“普世标准”、“普世价值”,在世界各地推广所谓“普世道路”,结果大多“一地鸡毛”。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风景这边独好”。时代新人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引领中华民族在世界各种文明和价值体系的激荡共生中昂首阔步、行稳致远,必须建立起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自信,自觉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从独一无二的、绵亘几千年的中华文脉中寻找思想资源、汲取智慧力量,从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更加自信自觉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引领时代新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青春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新的表现形式,是为新征程创造独特民族精神标识的必要基础,是赓续文明的重要责任,更是时代新人建功立业的主战场。要打牢文化自信之基。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基础,自信才能具有昂扬向上的主基调,才能奏响紧扣时代的最强音。缺乏自信则往往导致文化的俗化、矮化,甚至使一些文化糟粕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提升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涵养开放包容之广。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文化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发展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要坚持守正创新之要。既要守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牢“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牢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又要进一步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传统与当下、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谱写好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华章。(来源:光明网)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黔ICP备09002337号-1